形态描述
标本采集地 1964年6月在云南洱海从鲤鱼鳃盖上得到标本一条,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。.
形态 身体前窄后宽,呈椭圆形,尾吸盘的直径几乎与最大体宽相等。体表各环布满小乳突,每环约有31—41个小乳突,仅背面各节中环上有5对大乳突。个体很小,模式标本长度为4mm,最大体宽和尾吸盘直径为1mm。黑龙江标本较大,长度约19mm,最大体宽约6mm。全身共有67环,节Ⅶ—ⅩⅩⅤ为完全体节,各由3个相等的环组成。头部背中有眼3对,首对眼大而黑,位于第2/3环至第3/4环间,似由两对眼合并而成。第2对眼小,位于第5/6环间。第3对眼较大,位于第6/7环间,后两对眼色素很少。口孔在前吸盘中央,呈弧形。雄生殖孔在节Ⅺa3环上,雌生殖孔在节Ⅺ/Ⅻ间,两孔被包在一与外相通的浅囊内。肛门在尾部倒数第2环的背中。
口内有管状物,常缩在细长的咽头内。唾液腺甚发达,开口在食道的两侧。嗉囊有6对不分枝的侧盲囊,末对最长并折向后部。雄性生殖系统有6对位于各对嗉囊盲囊之间的精巢和达到节ⅩⅥ的贮精囊,雌性生殖系统有一对达到节ⅩⅤ的袋状卵巢。
形态 身体前窄后宽,呈椭圆形,尾吸盘的直径几乎与最大体宽相等。体表各环布满小乳突,每环约有31—41个小乳突,仅背面各节中环上有5对大乳突。个体很小,模式标本长度为4mm,最大体宽和尾吸盘直径为1mm。黑龙江标本较大,长度约19mm,最大体宽约6mm。全身共有67环,节Ⅶ—ⅩⅩⅤ为完全体节,各由3个相等的环组成。头部背中有眼3对,首对眼大而黑,位于第2/3环至第3/4环间,似由两对眼合并而成。第2对眼小,位于第5/6环间。第3对眼较大,位于第6/7环间,后两对眼色素很少。口孔在前吸盘中央,呈弧形。雄生殖孔在节Ⅺa3环上,雌生殖孔在节Ⅺ/Ⅻ间,两孔被包在一与外相通的浅囊内。肛门在尾部倒数第2环的背中。
口内有管状物,常缩在细长的咽头内。唾液腺甚发达,开口在食道的两侧。嗉囊有6对不分枝的侧盲囊,末对最长并折向后部。雄性生殖系统有6对位于各对嗉囊盲囊之间的精巢和达到节ⅩⅥ的贮精囊,雌性生殖系统有一对达到节ⅩⅤ的袋状卵巢。
鉴别特征
鉴征 身体呈椭圆形,尾吸盘很大。体表各环布满小乳突,仅背面中环间有5对大乳突。首对眼大而黑,位于第2/3环至第3/4环间,似由两对眼合并而成。两生殖孔被包在一浅囊内。嗉囊具有6对不分枝的侧盲囊。
讨论 穆尔(Moore,1930)记载满洲里标本颇简单,除了个体较大外它们与洱海标本在体表乳突、生殖孔位置和寄主等方面基本相同。由于口孔是在前吸盘的中央,不在亚前缘;两生殖孔被包在一浅囊内,不是被体环隔开;完全体节由3个相等的环组成,不是由大小不等的体环组成;嗉囊由6对不分枝的侧盲囊组成,不是由7对侧盲囊组成,因此可以确定不属于副蛭属(Parabdella)和蛙蛭属(Batracobdella),而属舌蛭属。这些标本与舌蛭属中的已知种均有明显的差异,特别是在体表大小乳突的分布、眼点的形态、以及尾吸盘直径几乎与最大体宽相等几方面与宽身舌蛭颇不同,因此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种,而不应是从属这个种的亚种。
讨论 穆尔(Moore,1930)记载满洲里标本颇简单,除了个体较大外它们与洱海标本在体表乳突、生殖孔位置和寄主等方面基本相同。由于口孔是在前吸盘的中央,不在亚前缘;两生殖孔被包在一浅囊内,不是被体环隔开;完全体节由3个相等的环组成,不是由大小不等的体环组成;嗉囊由6对不分枝的侧盲囊组成,不是由7对侧盲囊组成,因此可以确定不属于副蛭属(Parabdella)和蛙蛭属(Batracobdella),而属舌蛭属。这些标本与舌蛭属中的已知种均有明显的差异,特别是在体表大小乳突的分布、眼点的形态、以及尾吸盘直径几乎与最大体宽相等几方面与宽身舌蛭颇不同,因此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种,而不应是从属这个种的亚种。
生物学
国内分布